昨天刷到一条热搜把我惊呆了!张女士在某网购平台借了笔网贷,因为资金周转问题晚还了几天,结果催收电话直接打爆了她通讯录里的所有人。领导、同事、前男友都收到了"欠债不还"的短信,现在她连公司电梯都不敢进。这魔幻现实是怎么回事?今天咱们就来扒扒网贷行业那些见不得光的操作。
这事儿得从手机APP安装时那个"温馨提示"说起。每次下载借贷软件,总弹出要读取通讯录的请求。大部分人随手就点同意,根本不知道这是给自己埋雷。通讯录里存着的可不只是电话号码,而是你的整个社交关系网。平台拿到这些信息后,要是遇到用户逾期,有些催收公司就会用"爆通讯录"这种下三滥手段来施压。
去年有个典型案例,杭州的王先生被催收员冒充警察吓唬家人。更离谱的是,催收人员会根据通讯录备注的"老爸""老妈"这种称呼,精准定位用户亲属。有人做过测试,某网贷app在后台默默上传了用户近三年的通话记录,连删除的联系人都能扒出来。
现在手机权限管理有多坑?很多APP表面只要通讯录权限,暗地里把通话记录、短信记录全打包了。更吓人的是,这些数据可能在催收公司之间买卖流转。听说过"数据黑市"吗?你的联系人信息可能正被打包成"优质催收套餐"按条售卖。
别以为按时还款就万事大吉。某投诉平台数据显示,37%的隐私泄露发生在正常履约用户身上。平台服务器被黑、内部员工倒卖数据,防不胜防。上周还有个新闻,某大学生刚注册完网贷APP,半小时后就收到诈骗电话,对方能准确报出他室友名字。
那咱们普通人该怎么防?教你几招实用技巧:
1. 新装APP时,把通讯录权限关掉。现在大部分正规网贷其实不需要这个权限也能放款,真遇到强制要求的,直接卸载别犹豫。
2. 定期去手机设置里检查权限管理,特别是安卓用户,有些流氓软件会偷偷改设置。
3. 准备个"小号通讯录",专门用于注册各种APP。存些外卖快递的虚拟号码,别放真实亲友联系方式。
4. 如果已经被骚扰,马上截图保留证据。打12378银保监投诉电话比跟催收吵架管用多了。
5. 最狠的一招:在手机通讯录里存几个"特殊联系人"。比如把催收主管的电话存成"二舅",把平台客服存成"前女友",让他们的骚扰变成自相残杀。
最近国家已经开始整治这些乱象了。去年11月实施的个人信息保护法明确规定,不得过度收集用户信息。深圳就有家催收公司因为非法获取通讯录数据,被罚了200万。但法律武器要发挥作用,还得靠咱们消费者较真。
说到底,网贷是把双刃剑。应急周转可以理解,但千万别为了几千块押上自己的社交圈。那些要你交出通讯录才放款的平台,本质上和放高利贷的没区别。记住,真正的金融服务应该保护用户隐私,而不是拿隐私当把柄。
下次再遇到APP索要通讯录权限,建议你多问自己一句:这钱非借不可吗?借了之后真的还得起吗?别让一时的方便,变成日后社死的定时炸弹。你的通讯录值多少钱?在骗子眼里可能就值5毛,但对你的生活来说,它是无价的社交安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