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少粉丝在后台问我:"现在网贷平台遍地开花,怎么身边借钱的人反而变少了?"这个现象确实有意思。仔细想想,从去年开始,各大平台的借款广告明显少了,很多老用户也主动关闭了额度。今天我们就来深挖这背后的门道,看看信息透明化、监管收紧、消费观念转变这三大推手,是怎么让网贷市场出现"反向操作"的。
记得三年前,很多人根本分不清等额本息和先息后本的区别。现在打开手机应用商店,光是教人算利率的APP就有十几个。行业规范倒逼透明:去年银保监会强制要求所有网贷平台必须用年化综合利率标注,那些玩日息0.03%文字游戏的平台瞬间露馅对比门槛降低:现在年轻人借钱前都会在五六个平台比价,不像以前逮着个APP就申请
我上周帮粉丝算过笔账:某平台宣传的"万元日息2块",实际年化利率高达23.4%,比银行信用贷高出近10个点。这种案例现在随手能算,谁还敢乱借?
今年开春那波集体下架学生贷产品的操作,相信大家都还记得。其实这只是冰山一角:
图片由网友原创分享借款额度分级管理:月收入5000以下的,最多只能借3万逾期催收新规:每天催收电话不得超过3个,晚上9点后禁止联系多头借贷拦截系统:现在同时申请5家平台,99%会被系统拦截
最要命的是征信记录可视化,去年上线的二代征信系统,能把网贷记录显示得像信用卡账单一样清楚。很多人发现自己在银行眼里的信用评分,早就被网贷拖垮了。
我最近做了个千人调研,结果很有意思:消费观念00后占比95后占比坚持量入为出68%52%接受超前消费12%23%有应急储备金74%61%
这届年轻人更信这两个真理:借的钱终究要还,不如自己存信用记录就是钱,不能随便糟蹋
有些平台现在也是自作自受:
图片由网友原创分享提额套路:每次点进去都说能提额,结果查次征信就给500块自动续期陷阱:默认勾选的延期功能,让很多用户多付了30%利息门槛降低后遗症:通过率从40%提到80%,结果逾期率翻了三倍
前两天还有个粉丝哭诉:某平台提前还款要收5%手续费,气得他直接打12378投诉。
现在想借钱的人其实没减少,只是换了渠道:银行线上快贷:建行快e贷5分钟到账,利率才5.6%社保贷产品:连续缴满2年社保就能申请,比网贷靠谱多了电商平台白条:京东、美团的白条功能,比现金贷划算
有个做小生意的粉丝算过:用某电商平台的进货白条,比网贷省了三分之二利息,还能累积平台积分。
说到底,网贷市场正在经历去泡沫化的阵痛期。作为普通用户,记住这三点:
图片由网友原创分享借钱前先查银行产品看清合同里的年化利率每月还款别超收入30%
毕竟在这个信息透明的时代,会算账的人才能守住钱袋子。你们说是不是这个理?